仗着年輕有時打不上坐票
内燃機車蒸汽機車
看來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車位,車内溫暖如春棉衣都不用穿,行李不多上鋪當然也睡人,這就叫“軟卧二等座”。而我們一個包廂隻有三位乘客四個鋪,下面2張鋪是坐6人的,鋪上的電視被控了打不開。乘務員解釋上面2張鋪是放行李不給睡,蒸汽機車.軟卧内配備的卧具這兒沒有,每個鋪上都有液晶電視、空調壁燈。龍城機車.外面的瀾洗室、衛生間都是軟卧車廂的配置。區别就是4個鋪要賣6張票,一個包廂4個鋪,不管它買了票上車再說。
嗨!上車一看“軟卧二等座”還真不錯。就是原來的軟卧車廂,仗着年輕有時打不上坐票.居然沒見過。要是坐一晚本老太肯定吃不消。看票價類似硬卧,搜索網頁居然發現有“軟卧代二等座”的票。這是卧票還是坐票?我這個老出差的一頭霧水,這個銀子有些不舍花,軟卧票價接近硬卧3倍,硬卧票别想買到,民工返程,機車包.學生返校,又毋需住親友家添麻煩。但正月半剛過,在京時間寬綽方便不匆忙。辦完事晚間再回乘這趟車睡一覺第二天一早到家正合适。重機車.既不用住賓館節約了開銷,第二天早上下車喂了肚子再辦事,明早7點多到京。一晚睡車上,晚9點多上車,也不太理想。乘動車晚上要10小時,但占用白天時間,乘高鐵雖隻要5小時,考慮乘飛機上下前後轉車不方便,沒聽說軟卧也有一等二等之分。這次去京時間緊,也乘過軟座的一等位、二等位,顯而易見長途乘車無卧、無座、站立情況消失了。
這些年火車乘過硬卧軟卧、硬座軟座,龍城機車.靈活進化到網上訂購。我的經濟情況也有好展,上坐.到自動售票機,列車有了動車、高鐵、城際、特快等等。購票方式也從車站小窗購買到電話預定,蒸汽機到内燃機、到電力發動、再到磁懸浮,要到款項再如此返程。
随着改革開放科技進步線路增加列車提速,也不耽心,二個娘子沒有害怕,硬撐着跨過人軀擠到餐車旁的過道裏買點吃的互相靠着坐地上熬到目的地。當時民風誠樸,小推車吃貨無法行進都停了。我倆又饑又渴,蒸汽機車.連插足都難,有的行李架上都有人,茶桌上、椅子下,下車轉簽碾子山的車再乘十幾小時。車廂裏雜亂無章有坐的、站的、躺的,我們乘二天二夜特快到哈爾濱,因爲沒有直達車次,隻能乘火車去。
印象最深的是我陪财務小唐春節前去黑龍江的碾子山催款,領導回答:你的級别不夠,火車卧鋪與機票價又差不多。我向領導提出省時省力的建議乘飛機去,乘飛機隻要40分鍾,不管走南線還是北線乘火車都要一天一夜,仗着.但沒有相當的級别單位不出介紹信買不到機票的。我記得有一次去武漢,現代人無與想象這種窘境窘态了。
那時也想乘飛機,有時上下車門都沒法開。記得我有兩次是從窗戶裏爬進鑽出,去成都南線、北線趟趟車人滿爲患,站票也上。當時的長途車每天僅一班,與機修班的老哥們去四川、西安等地二天二夜、三天二夜都是打坐票。仗着年輕有時打不上坐票,50%)。爲賺兩個補貼錢,有2年專跑各地客戶做質量回訪需乘火車。财務規定晚上乘車超過6時不坐卧鋪能按票價的30%補貼(後來補貼調至40%,重型機車.但每人有座位過道能走感覺蠻不錯了。
80年代初我在企業工作,幹淨的座椅。從蘇州到連雲港新浦站780公裏行程24小時。行李架上、走道裏堆滿箱子包裹,而且是專列。綠色車廂,所有的房屋、村莊、樹木都急速後退。在兒時的我眼裏壯觀極了。
70年我随學校去兵團乘的火車算是快車,汽笛一響“嗚------嗚------”風馳電擎,老乘客會帶個折疊小椅當舒适之位讓人羨。仗着年輕有時打不上坐票.五、六十年代火車燒煤用蒸汽發動,有的臀下墊張報紙席地而坐,但乘客仍滿滿的擠着。大部分人坐在自己的包裹行李上,壓仄着喘出的氣都有一股腐酸味,龍城機車.夏天車廂内熱烘烘、臭熏熏,春運緊張就調來裝人了。冬天還好,原是裝家畜、家禽、糧食、化工産品之類的,乘務員上面拽着拉上車。棚車其實就是廂式鐵皮貨車,大人在下面托着,兒時跨不上,停站時要另外放階梯才能上下車。蒸汽機車.階梯又陡又窄,一般關門時乘務員總留着巴掌大的縫能透氣也透些亮。機車包.車門與月台間距很高,關上門黑咕隆咚的廂頂上有個馬燈挂着,大姑娘衆目睽睽之下内急也隻好湊乎用。坐票.車門是人工推拉的笨重大鐵門,車廂角硌放個大糞桶用布擋下給人方便,難得見車廂内有一尺見方小窗。車上沒有衛生間,沒有窗,沒有桌椅,有時乘鐵棚車,一停就是半時幾十分的。加班車乘上光斑駁落的客車還算好,每隔九、十分鍾就要停站上下客。遇上列車交彙讓道,要開2-3小時。沿途十幾個小站,隻要半價0.70元/張。加班車很慢,50多公裏路程票價1.40元/張也要省着花。父母常選乘加班車,每年春節父母都會帶我乘火車去鄉下看奶奶。那時經濟拘拮,從我五、六歲記事開始,
頁:
[1]